我院喜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
2017-06-16本文来源: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阅读次数: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桂政发〔2017〕19号)文件,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陆永光博士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的《内皮细胞微粒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临床药学科主任庞晓军为主要负责人开展的《临床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2项科研分别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2016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刷新我市医疗机构获该项奖励最多的记录!此次全市医疗机构仅有三项科研获奖,这标志着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心血管诊治技术、临床药学科研继续保持广西领先行列。
《内皮细胞微粒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为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陆永光博士为项目总负责人,带领该院心血管内科科研团队历时3年完成。该项目的研究方向属于广西常见、高发、重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陆永光博士介绍,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黏附、抗凝血和维护血管张力的作用,而分泌功能很弱。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后所释放出来的微小囊泡,称为内皮细胞微粒(简称EMPs),因此检测血浆中的EMPs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内皮功能状态及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
《内皮细胞微粒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为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陆永光博士为项目总负责人,带领该院心血管内科科研团队历时3年完成。该项目的研究方向属于广西常见、高发、重大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陆永光博士介绍,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黏附、抗凝血和维护血管张力的作用,而分泌功能很弱。在各种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后所释放出来的微小囊泡,称为内皮细胞微粒(简称EMPs),因此检测血浆中的EMPs水平可以作为评估内皮功能状态及内皮功能障碍的指标。
陆永光(左二)在为病人查体
近年来,多种具有显著内皮功能受损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先兆子痫等,均可观察到血浆EMPs水平的明显增高,EMPs对炎症、凝血过程及血管功能等均有一定的影响,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证实EMPs不仅可以反映冠心病患者内皮的功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EMPs携带了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细胞介质和粘附分子的有效载体,介导细胞信号的转导和效能的发挥。陆永光博士带领科研团队在国内外首次探讨EMPs刺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陆永光在与病人交谈
该研究具有显著的创新性,深入阐明内皮细胞微粒对内皮细胞分泌粘附分子的影响和效应机制,为以内皮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血管疾病的内皮功能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干预内皮细胞微粒所导致的心血管损伤,保护心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陆永光在询问病人恢复情况
另一获奖的科研《临床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是自治区卫生厅科研课题,由钦州市二医院临床药学科主任庞晓军带领团队历时5年完成。该科研研究成果与应用在国内属于首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直接损害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呼吸肌力量,使呼吸衰竭和病死率明显增加。该项研究证实,临床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COPD患者生存质量甚至生存率影响很大,可改善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庞晓军(右一)在检查病人资料
庞晓军在为病人查体